首页 > 影视 > 正文
《怪物》系列进化史:从艾德·盖恩到丽兹·波顿,真实犯罪剧的伦理边界与叙事革命
2025-10-10 14:56:06 来源: 中国模特网
  中国模特网讯 www.cmodel.com 2025年10月,Netflix真实犯罪剧集《怪物》第三季《艾德·盖恩故事》甫一收官,制作方旋即宣布第四季...

  中国模特网讯 www.cmodel.com    2025年10月,Netflix真实犯罪剧集《怪物》第三季《艾德·盖恩故事》甫一收官,制作方旋即宣布第四季《丽兹·波顿案》正式开拍。这一无缝衔接的节奏,彰显了瑞恩·墨菲(Ryan Murphy)打造的这一真实犯罪IP的工业化高效产出能力,也折射出流媒体时代观众对历史悬案改编作品的持续渴求。从第三季的威斯康星州食人魔到第四季的马萨诸塞州斧头杀亲案,《怪物》系列始终游走于罪恶的深渊与人性的迷雾之间,试图在猎奇与反思、再现与共情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 历史悬案的重构:丽兹·波顿案的戏剧张力

  第四季聚焦的丽兹·波顿案,是美国司法史上一桩极具争议的悬案。1892年,33岁的丽兹·波顿被指控用斧头杀害父亲安德鲁与继母艾比,现场惨烈——安德鲁身中11斧,艾比更是遭受18次劈砍。然而,经过15天的审判,全男性陪审团以“缺乏直接证据”和“女性难以实施如此暴力犯罪”为由,宣判丽兹无罪。此案因其血腥细节与司法争议,催生了著名的“鹅妈妈童谣”:“丽兹波顿拿起斧头,砍了她爸爸四十下,当她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她砍了她妈妈四十一下。”这一案件为剧集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层次:

  社会隐喻:案件发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彼时女性在父权压制下生存空间狭窄。丽兹被指控的动机之一是与继母争夺遗产继承权,折射出女性在财产法律中的弱势地位。剧集可能强化这一时代背景,将丽兹塑造为父权压迫下的反抗者符号。

  道德模糊性:丽兹始终未承认罪行,其无罪释放至今仍存争议。这种“真相湮灭于历史”的特性,为创作留白,允许剧集从心理分析、家庭矛盾等多角度展开想象。

  相较前三季聚焦的“已定罪凶手”,丽兹案的特殊性在于其“未被证实”的嫌疑身份,这将为《怪物》系列引入全新的叙事挑战——如何平衡历史悬疑与道德判断?

  二、 演员阵容的延续与突破:从汉纳姆到比蒂的转型

  第四季的选角策略体现了系列“跨季联动”的野心:

  查理·汉纳姆的回归:刚在第三季中饰演艾德·盖恩的汉纳姆,此次将出演丽兹的父亲安德鲁·波顿。这一安排不仅利用演员的知名度为新品引流,更通过角色反差(从连环杀手变为受害者)展现其表演广度。

  艾拉·比蒂的扛鼎之战:作为新人演员,比蒂饰演丽兹·波顿堪称职业生涯转折点。她需同时演绎角色的脆弱性与潜在冷血感,例如案发后丽兹焚烧血衣的矛盾行为,以及庭审中展现的“柔弱形象”如何影响判决。

  黄金配角的加持:丽贝卡·豪尔(继母艾比)、薇姬·克里普斯(女仆布里奇特)等实力派演员的加入,确保配角不再沦为剧情工具人。历史上女仆布里奇特曾是关键证人,她的证词矛盾可能成为剧集解谜的线索。

  此种阵容设计,既保障了IP的连续性,又通过新老演员的碰撞激发新鲜化学反应。

  三、 系列叙事范式的进化:从罪犯侧写到社会解剖

  《怪物》系列前三季已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第四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第一季《杰夫瑞·达莫》:以冷峻笔触还原连环杀手的犯罪细节,侧重个体心理畸变;

  第二季《门德斯兄弟》:探索家庭虐待与弑亲动机的关联,转向社会成因分析;

  第三季《艾德·盖恩》:聚焦罪行对流行文化的影响(其案例启发《沉默的羔羊》等作品),连接罪恶与艺术创作;

  第四季《丽兹·波顿》:或将融合前三季特点,既保留案件的神秘性,又批判司法系统对性别、阶级的偏见。例如,丽兹因出身中产家庭免受严惩,而底层嫌疑人往往难获同等宽容。

  此外,瑞恩·墨菲擅长在单集中采用“主题聚焦”手法。如第二季第五集通过长镜头特写门德斯兄弟的创伤记忆,第四季可能以类似方式呈现丽兹与继母的矛盾积累过程,使叙事更具沉浸感。

  四、 真实犯罪题材的伦理争议与创作挑战

  《怪物》系列始终面临“美化罪犯”与“消费悲剧”的指责。第四季需尤其谨慎处理两大议题:

  受害者尊严的维护:过往改编中,波顿夫妇常被简化为“暴虐父母”,但历史资料显示安德鲁虽是吝啬商人,却无直接证据证明其对丽兹施暴。剧集需避免片面化受害者,应呈现历史的复杂性。

  现代价值观的投射:当代女权主义常将丽兹解读为反抗父权的象征,但19世纪的现实可能更为混沌。剧集若过度现代化解读,易扭曲历史语境。理想方式是保持多义性,引导观众自主反思。

  瑞恩·墨菲的解决方案通常是通过“互文群像”手法——让不同角色提供矛盾视角,使案件成为罗生门式的谜题。例如《门德斯兄弟》中插入父母视角片段,揭示家庭暴力的代际传递,此法或可沿用于丽兹案。

  五、 视听美学的创新:从哥特恐怖到维多利亚压抑

  第四季的视觉风格预计将告别第三季艾德·盖恩的乡村哥特风,转向维多利亚时代的精致与压抑:

  场景设计:波顿住宅的封闭空间(如狭窄楼梯、厚重窗帘)可能成为隐喻,象征家庭关系的窒息感;

  色彩象征:早期电影《丽兹》(2018年)以暗红与墨绿暗示欲望与腐败,本季或延续这一策略,用高对比度色调强化心理张力;

  音乐运用:鹅妈妈童谣的旋律可能变奏为背景音乐,通过童谣的天真反衬血腥,延续系列“以美好衬恐怖”的声效传统。

  这些技术手段的目标是一致的:不让恐怖流于表面,而是让环境本身成为角色内心的外化。

  六、 流媒体平台下的真实犯罪剧集前景

  《怪物》系列的持续成功,反映了Netflix对真实犯罪题材的精准布局:

  项目制观影生态:Netflix常同步推出同一案件的纪录片与剧集(如《门德斯兄弟》案有配套纪录片),形成多维解读的“项目式消费”模式;

  全球化适配:丽兹案作为美国文化符号,需通过普世情感(如家庭冲突、司法争议)吸引国际观众。此前《杰夫瑞·达莫》在拉美地区的高收视证明,罪案题材能跨越文化壁垒;

  社会议题挂钩:第四季可能借古讽今,关联当代性别平等、司法公正等议题,延续系列“娱乐化外壳包裹严肃内核”的策略。

  若本季成功,或将进一步推动《怪物》系列成为如《美国恐怖故事》般的长寿IP,未来可能涉足更多国际性历史悬案。

  结语:在斧声烛影中叩问真相的本质

  《怪物》第四季对丽兹·波顿案的重述,远不止于又一部真实犯罪剧集的量产。它试图透过一场跨越世纪的争议审判,追问历史叙事的可靠性、司法系统的局限性,以及人性在极端情境下的异化可能。当艾拉·比蒂举起那把象征性的斧头,她劈开的不仅是波顿家族的秘密,更是观众对“罪与罚”的固有认知。瑞恩·墨菲曾言:“真正的恐怖源于真实。”而《怪物》系列的终极价值,或许正在于它迫使我们在观看他人悲剧时,反思自身对罪恶的想象与消费。2026年,当丽兹·波顿的故事再度登场时,它能否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为真实犯罪题材赋予新的深度?答案藏在历史与戏剧交错的灰色地带中,等待每一个观众自行探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欢迎投稿 |
辽ICP备19018729号-2 Copyright © 2002-2025 cmode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模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