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纹身,一场虚构的疫情,一次母女之间的生死离别。朱利亚·迪库诺用《阿尔法》完成了一次从身体恐怖到情感深处的蜕变。
中国模特网讯 www.cmodel.com 2025年5月19日,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迎来了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阿尔法》。这是法国导演朱利亚·迪库诺继《钛》夺得2021年金棕榈奖后的最新力作。影片讲述13岁叛逆少女阿尔法因手臂上的神秘纹身而被卷入一场虚构疫情的故事,原定于2025年10月在北美上映,现已确定将于11月14日在英国和爱尔兰上映。与《生吃》中食人欲望和《钛》中人车恋的惊世骇俗不同,《阿尔法》展现了一种更为内敛的恐怖——一种让人体逐渐石化、变成大理石般纪念碑的神秘病毒。

01 虚构疫情与历史记忆的共鸣
迪库诺在《阿尔法》中构建了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虚构病毒:感染者身体会逐渐僵硬,最终呈现出类似远古卧姿雕像的形态。这种石化过程既是身体的消亡,也是生命的永恒凝固。导演坦言,这一设定的灵感来源于艾滋病危机时代的集体记忆。迪库诺回忆道:“我所记得的是恐惧的蔓延、对整个群体的羞辱,以及社会拒绝承担责任的态度。”影片背景设定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通过一个13岁少女的视角,展现了社会对未知疾病的恐慌与排斥。阿尔法因手臂上的纹身而被同学排斥,这种经历映射了艾滋病患者在当时所遭受的歧视。迪库诺将疾病视觉化为石化过程,让受害者成为“被暴力死亡击中的圣人和国王,凝固在大教堂大理石中”。这种痛苦的循环代代相传,而电影正是对这种恐惧如何传递的反思。
02 母女关系的深刻探索
《阿尔法》标志着迪库诺创作重点的显著转变。与前作聚焦父女关系不同,本片深入探讨了母女之间的共生与分离。迪库诺坦言:“当谈论父亲时,主要是关于失去在某人眼中被认可的想法;而谈到母亲,则更多是关于挣脱一种共生和融合的关系——这远比前者难得多。”影片中,阿尔法与单亲母亲的关系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当阿尔法可能感染病毒的消息传出,母亲陷入恐慌,他们的世界开始崩塌。这种设定成为探讨亲情、恐惧与成长的隐喻。迪库诺表示:“《阿尔法》源于我对这种过渡性、令人不安的空间的热爱。它关乎身体的转变、独特的气味、个人栖息地——处于动物与人类之间。这是我认为极具人性的一面。”
03 视觉风格与身体政治的演变
从《生吃》到《钛》,迪库诺一直以其独特的身体恐怖美学著称。然而,《阿尔法》在保留导演标志性风格的同时,展现出更为内省的特质。影片中的石化病毒虽是一个高概念设定,但其视觉呈现却异常克制。演员们全身覆盖硅胶假体,再通过视觉特效打造出坚硬致密的质感,身体如同抛光大理石般反射光线。这种处理方式使患者的身体成为“对疫情中逝去生命的实体纪念碑”,画面既令人难忘又带有神圣感。与《钛》中显性的暴力与血腥不同,《阿尔法》的恐怖更为内在化。迪库诺解释:“谈到身体,其实是在谈自身的脆弱。这确实开辟了一条通往更多情感的道路,因为我完全摒弃了类型片带来的距离感。”
04 演员表演与角色建构
13岁的阿尔法由梅丽莎·博罗斯饰演,她接棒《生吃》中的加朗斯·马里利埃和《钛》中的阿加莎·罗塞勒,成为迪库诺作品中新一代“身体转变”的承载者。格什菲·法拉哈尼饰演阿尔法的母亲,一位治疗临终患者的医生。这种职业设定为影片增添了另一层意味——一个日常面对死亡的人,如何应对家人可能罹患绝症的恐惧。塔哈·拉希姆饰演的叔叔阿明则是影片中的关键角色。据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拉希姆减掉了数十磅体重,以消瘦的体态、狰狞的面孔和枯寂的眼眸,刻画了一个正在被疾病吞噬的角色。迪库诺特别强调阿明与阿尔法之间的关系:“他直截了当地讲真话,就像个孩子一样。他帮助阿尔法成长,也陪她哭泣。”这种“选择的家人”关系,成为影片情感核心。
05 争议与评价的两极分化
《阿尔法》在戛纳首映后,引发了评论界的强烈分歧。华语媒体给予影片不少好评,多个评价打出四星或五星的高分。然而,国外媒体场刊的反应却截然不同。《阿尔法》在《银幕》场刊仅获1.5分,与《爱丁顿》并列倒数第一;法国媒体场刊更是给出大量0分差评。《好莱坞报道》评价道:“你不得不称赞迪库诺在摘得金棕榈后拒绝躺平或走好莱坞路线,但你也不得不怀疑:这部新作恐怕只能取悦她自己。”《综艺》杂志的评论更为尖锐:“《阿尔法》是这些影片中最令人恼火的一部,它既直白,又令人抓狂地含糊不清。看到这些才华横溢的演员倾注如此多的心血,去演绎一些以美国独立电影标准来看平庸至极甚至略显老套的角色,实在令人心痛。”面对争议,迪库诺似乎早有预期。她在完成影片后表示:“我还处在一种漂浮的状态中,既没有完全放下,也不确定是否准备好展示它。” 这种不确定感,恰恰反映了艺术家尝试新方向时的真实状态。
06 迪库诺的作者印记与创作演变
从《生吃》到《钛》再到《阿尔法》,迪库诺已经建立起鲜明的作者印记。她始终关注身体的转变以及与之相关的身份认同危机。《阿尔法》看似偏离了她早期的身体恐怖元素,实则是对其主题的深化与拓展。迪库诺表示:“每拍一部电影,我都在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加脆弱,以便与观众产生更深的共鸣。我还没停止挖掘。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影片中的关键问题——“在每个人都在死去的时候,你是怎么出生在这个世界的?”——体现了迪库诺对生命与死亡的持续探索。这种哲学思考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类型片范畴。与前期作品相比,《阿尔法》在风格上更为成熟,减少了感官刺激,增加了情感深度。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这部证明了去掉噱头和奇观,她还是拥有掌握故事的能力。”
作为迪库诺的第三部长片,《阿尔法》标志着她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部电影不仅是对艾滋病危机时代的致敬,也是对人类脆弱性的沉思。迪库诺自己或许道出了影片的核心:“当万物凋零,你如何诞生于世?” 《阿尔法》试图回答的,正是这个关于生命、死亡与爱的永恒问题。

